50余件文物再现盛京围场风貌
发布时间:2024-10-15作者:佚名 来源: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
京郊南苑、木兰秋狝、盛京冬围……行围习武在清代备受重视。作为清代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,盛京围场的布局和作用究竟是什么样?近日,由沈阳故宫博物院、法兰西学院联合主办的“搜苗狝狩 犷武雄风——清《盛京围场全图》与满族人的渔猎生活”展在沈阳故宫銮驾库开展。
“搜苗狝狩”分别指的是古代对春夏秋冬四季狩猎的称谓,所谓春搜、夏苗、秋狝、冬狩。这一展览通过“盛京围场”“行围讲武”“贡鲜定制”3个单元50余件(套)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马鞍、马鞭、虎枪等文物,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收藏的《木兰图》卷复制品及辽宁农业博物馆、沈阳植物园8件动物标本,详述盛京围场的设置、功能、管理等内容,以实例为观众全面再现清代盛京围场的历史风采。
本次展览,核心展品为《盛京围场全图》册页复制件,原件现藏于法兰西学院。《盛京围场全图》为5卷本册页,内容分为元部、亨部、利部、贞部和总图,图文并茂地绘制了清道光十九年(1839年)盛京围场共105围地形图,内容包括各围所处位置、围场内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、将士练兵狩猎的布围路线图,再现了八旗官兵在盛京围场的行围活动和狩猎区域,成为清代宫廷纪实性绘画、地理舆图的代表性作品,更是研究盛京围场历史沿革和狩猎活动的珍贵实物资料。
盛京围场是事关清代东北地区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乃至文化活动的重要研究课题。此次展览中,共安排了放大、原样及展板3个版本的《盛京围场总图》。这幅总图不仅标注了盛京围场范围,即南起三通河、北止伊通河、东起辉发城(今吉林辉南)、西止威远门(今辽宁开原),还用各种图标清楚地标注了各种围场的用途。其中有:“高宗纯皇帝于十九年(1754年)间捕过御围十一围,黄方者是也。”记述了图中11个黄色方框标注的是乾隆第二次东巡期间捕猎过的御围。此外,还用14个红色方框标注出用于捕猎鹿的“鲜围”;11个白色方框标注的是为皇家采捕贡物的“王多罗束围”;69个长圆图标注的是历年的“应捕冬围”,供演练军队和射猎所用。《盛京围场全图》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文史料。
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包先生身高有1.9米,生得肩宽背阔、高大威武,他在沈阳故宫銮驾库贴近玻璃窗仔细观察展出的清代虎枪,用手比画着舞枪的动作向女儿不停地解说。他告诉记者:“我们一家三口人是专门来沈阳游览故宫的,看到这个展览是个意外。这个展览很有游牧民族的特点,很好!”
据介绍,盛京围场设立于康熙年间,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围场,“不忘武备,雄镇边卫”为其设置初衷。宫廷贵族和八旗官兵不断前往围场,以行围狩猎方式演练和保持其战斗力。到清朝末期,随着“国语骑射”的废弛,行围制度也逐渐废止。
来自长春的游客李进说:“通过这个展览我看到了东北地区很多原生态的事物,了解了很多清代围猎的历史。”(记者 郭平)
原文链接:https://whly.ln.gov.cn/whly/mtjj/2024101113481296664/index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